English

大学里的诗人还多吗

2000-07-12 来源:生活时报 本报记者 李皓 我有话说

以前校园里爱出诗人,可近几年随着校园总裁、学生经理的出现,校园诗人还有多少呢?带着疑问,记者走进了人民大学的校园。

在人大的第二教学校的草坪前,一部用工整楷书书写的手抄本诗集摆在了记者面前,这本书的作者是年仅24岁的郑春放。据介绍,刚考上研的郑春放已是人大校园报《精卫鸟》的主编,而且著有《怕黑的孩子》诗集。郑春放说,现在校园里写诗的人已不多了。究其原因,主要可能是因为诗歌本身是一种高雅人的艺术,不会像电影、小说、电视剧等其它艺术形式那样通俗易懂,而现在人们都愿意去看一些比较直观通俗易懂的东西,就像通俗歌曲和京剧一样,通俗歌曲之所以流行就是因为它直白,更接近人们的生活。

“你的意思是说人们的欣赏水平降低了,变得庸俗了欣赏不了高雅艺术了是吗?”记者问。

春放说:“当然不是,不是说人们越来越庸俗了,而是因为人们越来越务实了,更实际了,不再去追求那些虚无缥缈的东西了,诗这种文体它不会像外语、电脑等这些东西实用,我想这也是写诗的人少了的原因吧。”

但是,他并不认为“诗是虚无缥缈的”。春放说:“我觉得写诗时要有那种火山爆发式的内发情感,而且我始终觉得只有在最高潮时候的生命感是最够味的。诗是写出来的不是做出来的,在诗情爆发的时候,是无暇推敲和琢磨的,听任激情操纵。”

记者问他“有没有希望自己的诗能够像郭沫若那样震撼一代人”?

春放含蓄地答说:从未想过。我写诗追求诗的意境深邃,意象新颖,含蕴深刻,只希望每一首诗都能够给人一点点启迪和感悟,只要一点点就已经足够了。

针对大学校园里今后会不会有人继续写诗,春放说:“当然会有,虽然诗这种艺术形式比较晦涩不容易被人所理解,但这种形式很适合大学生这种年龄段,《大学生》杂志上不是时常有些同学发表他们的诗作吗,而且网络时代的今天经常会看到大学生们的诗作发表在网上,大学生正是追求浪漫追求诗情画意的年龄,他们又不同于高中生和初中生,他们有足够的知识底蕴去了解诗去写诗。但相信以后大学生中写诗的人也会越来越少,而且都会集中在各大学的社团内,比如一些文学社、诗画社。但这些只是星星之火了,不会构成燎原之势了。也许岁月轮回,在下个世纪的某一天,诗歌又能带领一个时代,那也说不定。”

记者突然问他:“以后有没有想过做个诗人?”

春放回答了一句意味很深的话:不想做诗人,因为当今文坛上喊得最响的一句口号就是“饿死诗人”,我可不想饿死。但是我仍旧会写诗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